《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抗战电影的学术重释与方法革新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64更新:2025-09-03 23:46:01

日本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为深重的灾难与辉煌胜利。在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民族抗争中,电影不仅作为历史见证者与记录者,更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记忆的载体。随着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多学科协作推动的抗战史研究不断深化。在学术转型与新史料持续发掘的背景下,《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对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电影产业进行了全景式再考察,并在理论层面实现了重构。该书由南京艺术学院秦翼教授与张丹副教授合著,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推出的重要学术成果。

《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4月出版,以“十四年抗战”为历史背景,全面梳理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初期的电影生产格局。研究对象覆盖沦陷区、大后方、根据地、上海“孤岛”及香港等区域,突破了传统影史将“抗战电影”窄化为政治宣传片的单一框架,揭示了战时电影在创作与传播中的复杂样态。作者特别关注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上海等地电影生产的特殊性,指出其被排除在主流史观之外的局限性,认为这种疏漏不仅割裂了历史连续性,也阻碍了对中国电影黄金时代崛起的深入理解。通过系统分析战时影业资本流动、艺术表达方式及文化影响,本书强调沦陷区电影在极端政治压力下的文化价值,主张建立更包容的史学视角以重新审视这一被长期遮蔽的领域。

在章节结构上,作者采用“全景式考察”与“专题纵深”相结合的方法,既宏观把握抗战时期电影的时间维度、产业传播网络及区域联系,又深入剖析国防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官营与民营影业的运作差异、根据地纪录影像的文化意义等具体问题。通过对影人流动与合作的实证研究,打破了“忠奸二分”的简单二元论,呈现了特殊历史环境下个体的文化选择与职业坚持。书中特别指出,上海“孤岛”时期的商业娱乐片虽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但其创作中往往隐含着对民族危机的回应,形成了“苦闷的繁荣”;而沦陷区电影在日伪严密控制下,依然展现出艺术独立性的特质,成为战时精神表达的独特载体。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档案、中日文献、口述史料及影片目录,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证基础,并吸收数字人文研究最新成果,实现了对“黑洞期”电影资料的系统发掘。研究者通过跨区域报刊考证,还原了战时影片的传播网络及观众接受生态,纠正了传统史学中“地域封闭”“产业孤岛”的认知偏差。此外,作者以“官方史观”“民族立场”与“个体记忆”为分析框架,指出单一话语体系难以诠释抗战电影的多重历史面向,主张通过比较视野重构历史认知。这种研究路径不仅为中国电影史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更在理论层面拓展了民族现代性建构的研究疆域,为世界电影史的比较研究贡献了中国经验。

作为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影史研究著作,《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展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电影类型、叙事策略及审查机制的分析,揭示了早期中国电影创作者在战时困境中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同时,作者强调战时流散的影人在战后回归时所形成的“再创作”效应,指出其经历赋予战后电影更成熟的思想品格与艺术特质。这种对电影史书写中叙述权问题的持续探讨,为当前反思抗战记忆与文化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使中国电影史研究在学科交融与理论深化层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