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渊》6集过后,男主失忆梗是最大败笔,剧情缺乏叙事推动力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90更新:2025-09-04 11:29:48

6月11日,电视剧《潜渊》播出至第六集。值得关注的是,前四集的剧情质量欠佳,尽管有黄晓明这样的影帝级演员主演,但剧本表现未能达到相应水准,令人颇感意外。随着剧情推进至第六集,笔者逐渐察觉问题根源——该剧以男主角失忆作为开篇设定,却未能有效构建悬疑氛围,导致整体缺乏核心叙事张力。

《潜渊》前四集的叙事节奏较为拖沓,成为全剧最明显的短板。直至第五、六集,黄晓明饰演角色逐渐恢复部分记忆,剧情才真正展现出具备推动力的叙事结构。例如第五、六集中,故事围绕黄晓明角色如何通过伪装获得汪伪特务机构信任、重返组织并伺机行动的主线展开,逐步构建起观众期待值。随着男女主角及女配角相继被汪伪特务锁定,直至男主被捕带走,剧情才确立了明确的叙事脉络。当观众得以掌握男主角即将面临的挑战与抉择时,剧情期待值随之建立,全剧叙事推动力才真正显现。

相较于《潜渊》开篇剧情的明显缺陷,男主角失忆的设定严重削弱了作品的谍战属性。当主角处于记忆空白状态时,所有矛盾冲突均被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无法建立起谍战剧所必需的清晰敌我框架。这种状态使得角色行动丧失现实逻辑基础,只能依赖主角光环推动剧情发展。例如,角色即便失忆仍能流利说日语、无条件信任女主并展开危险营救,甚至将女主伪装成女友的桥段,均呈现出明显的抗争性叙事特征。这种脱离谍战本质的设定,导致整部剧作陷入抗日神剧的窠臼。更为关键的是,失忆状态下所有冲突均被简化为枪战与武打等表层对抗,完全忽略了谍战剧对智力博弈的依赖。即便黄晓明角色回归上海后,其行为模式依然呈现出方向不明的混乱状态,而剧中频繁出现的拼图线索与钥匙道具等元素,也暴露出叙事逻辑的严重断裂。

男主角寻找记忆的支线情节严重削弱了电视剧的主线叙事,使得谍战主线的推动力大打折扣。从剧情结构来看,这些记忆追寻的戏码更像是一种冗余填充。若将此类内容剔除,直接切入谍战主线,作品的整体质量或将显著提升。根据现有剧情梳理,黄晓明饰演的特工实为我党培养的高级情报人员,与说书女同志维持着伪装的情侣关系。同时他亦是重庆方面的双料间谍,秘密潜伏在汪伪特务机构中。作为身在汪伪政权、心向我党的矛盾体,他被指派执行一项关键任务——将藏匿在东北的抗日分子护送至上海。该抗日分子携带的数吨烈性炸药,正计划在日寇的和平大会现场制造爆炸。在生死攸关的局势下,男主角需凭借智慧与武力,独自完成这场惊险的营救行动。

优秀的叙事结构应当具备清晰的主线脉络、明确的冲突焦点、清晰的敌我界限以及缜密的谍战潜在线索。当这些要素被完整呈现时,故事的张力与悬念才能真正激发观众的观剧欲望。以电视剧创作而言,刻意采用"沙画式"的碎片化信息透露方式,往往会让观众陷入困惑与被动。真正值得称道的剧作应当如同《三国演义》般,将诸葛亮的谋略体系作为完整世界观前置展示,让观众在知晓全部战术布局的前提下,沉浸于对敌方反制策略的预判与推演之中。当敌方在执行计划过程中不断制造变数,这种信息对等的叙事结构反而能构建出更富层次的戏剧冲突,使观众在智力博弈中获得更强烈的参与感。

反观《潜渊》当前对失忆梗的运用,看似是在创作层面的自我标榜,实则暴露了编剧能力的匮乏。就像一个想用侧空 flip 技巧表演街舞的舞者,最终却因动作失误磕破了头。优秀的叙事应当直击主题,而非通过刻意隐藏信息来制造悬念,更不能以碎片化的情节透露搅乱观众认知。当黄晓明角色的失忆情节结束,剧情主线(寻找炸药、清除日寇残余、营救劳工)才逐渐清晰,这种迟滞的叙事节奏反而削弱了故事的张力。归根结底,编剧若缺乏基本功,便不该执着于炫技,毕竟弄巧成拙只会让整部作品沦为笑柄。(文/马庆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