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雷佳音很好,岳云鹏搅和?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9更新:2025-09-04 12:25:29

6月7日,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正式开播,该作品基于仅7万字的原著小说进行改编,播出后便引发广泛讨论。导演曹盾、原著作者马伯庸、主演雷佳音与岳云朋的组合被观众誉为“顶级阵容”,甚至有观众在开播前预测其有望角逐“年度剧王”称号。然而,从实际播出效果看,该剧仍暴露出马伯庸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常见的问题。读者与观众的视角存在差异,试图让两者都感受到作品的精髓实属不易。马伯庸的文字常以“丧偶式”叙事开场,凭借独特的小舅子角色设定,使作品兼具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特质,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他擅长通过小人物视角揭示历史洪流中的普遍规律,让古代题材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此类写作风格常被形容为“后劲十足”。《长安的荔枝》讲述的是唐朝天宝年间基层官员李善德克服重重困难将岭南荔枝运送至长安的故事,与《太白金星有点烦》《桃花源没事儿》共同构成“见微”系列三部曲。这些作品虽以历史为背景,实则聚焦“打工人”群体的生存困境,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古代主题,这正是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核心所在。

马伯庸坦言,《长安的荔枝》从构思到完成仅用时11天,7万字的篇幅。当这一短篇小说被拓展为35集电视剧时,作为首次担任故事顾问的他面临最大挑战在于内容延展。从改编结果看,他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扩充人物设定,通过新增角色构建更多故事线与对白,以满足剧集长度需求。这种改编路径虽属行业常规,但对原著精神的诠释却引发争议。新角色郑平安(岳云鹏饰)虽与李善德(雷佳音饰)形成性格反差,其小品式台词带来轻松观感,却削弱了原著中强烈的古今对话特质。原本作为背景板的郑平安被提升为主角,使宫廷权斗情节变得外显化,消解了原著中隐晦的权力制衡逻辑。此外,双男主与双任务线的设定也改变了原著中李善德独自承担使命的悲怆感,削弱了“不辱使命”的荒诞戏剧张力。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剧照由《长安的荔枝》官方微博提供。或许马伯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剧版开篇便塑造了李善德这一中年丧偶、独自抚养孩子的「打工人」形象。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剧照 图/《长安的荔枝》官方微博。剧版观众可能未曾察觉,原著中李善德的夫人实为极具魅力的角色,她不仅是李善德的妻子,更是其最坚实的后盾。家人成为李善德甘冒风险完成荒唐使命的核心动力。原著中,李夫人有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李善德这个人,笨拙、胆小、窝囊,可他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所珍视的东西。”“十八年了,他在长安为生计奔波,其实并不开心。若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那便值得。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不少观众认为“开局丧偶”的设定巧妙,既规避了因演员选角导致的原著粉对李夫人形象的想象偏差,又为李善德后续的感情发展提供了合理铺垫。然而这一改编也让原著中贯穿始终的“送荔枝”主线逐渐淡化,甚至变得次要。

作为摄影出身的曹盾,其一贯的考究典雅风格在电视剧中得到延续。在《金粉世家》《九州·海上牧云记》《长安十二时辰》等作品中,他已展现出对视觉美学的精准把控。剧中岭南荔枝园的绿意、长安宫墙的朱红、驿道扬尘的暖黄,通过高饱和度的色彩碰撞构建出动态的《捣练图》意境。胡旋舞的酒席场景、友人折柳送别的温情画面,从长安的璀璨夜景到岭南的人情风貌,电视剧成功还原了盛唐时期的文化气象。

岭南戏份中,曹盾大胆采用硬朗直射光,营造出湿热黏稠的窒息感,令人感受到压抑氛围。而长安朝堂的镜头则转向规整柔和的光线,偶尔透出冷峻气质,这种光影对比成为调节叙事节奏的关键手段。大量短镜头的快速切换,配合双主角冗长的内心独白,外化了人物性格特质。服化道方面,岳云鹏饰演的郑平安初登场时,绛红洒金袍的艳俗外表下暗藏破洞,精准暗示其“打肿脸充胖子”的落魄处境。

尽管双男主设定遭到部分原著粉质疑,但雷佳音与岳云鹏因多次合作形成的默契表演,仍为角色增添了独特的戏剧张力。剧中色彩语言与光影调度的精妙运用,使整部作品在视觉呈现上更具沉浸感。

岳云鹏与雷佳音在《长安的荔枝》中饰演的李善德与郑平安,堪称性格互补的完美搭档。雷佳音以多年来积累的憨厚踏实形象,精准诠释了原著中李善德"窝囊牛马"的复杂特质,正如观众评价:"雷佳音无需刻意表演,他站在那里就是活生生的李善德。"相较之下,岳云鹏的郑平安更像是为他量身定制的角色,这种角色适配性让他始终处于熟悉的表演舒适区。尽管部分情绪表达略显直白,但凭借雷佳音的成熟演技,两人的化学反应自然流畅,未显突兀。

近年来,岳云鹏持续在影视作品中拓展角色维度,试图突破"喜剧人"标签。但从《唐探1900》的费洋古到《长安的荔枝》的郑平安,他似乎仍难以完全摆脱"量身打造"的叙事模式。这种角色选择虽能凸显演员特点,却也对作品的戏剧张力形成制约。剧中大量看似轻松实则平淡的对话,让原本应当紧凑的叙事节奏显得拖沓,使整部作品呈现出碎片化的观感。

马伯庸的影视改编作品始终引发关注,其已推出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风起洛阳》《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等IP,以及正在开发的十余部作品,构成了庞大的创作宇宙。然而观众普遍认为,除《长安十二时辰》外,其他改编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遗憾。对此,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播出前曾坦言:"若影视作品完全照搬原著文本,那观众直接阅读原著更为合适。"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学与影视改编之间的本质差异。

《长安的荔枝》原著作者马伯庸的作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某视频平台自制剧制片人汪涛(化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马伯庸的创作常以古代为背景,这为传统文化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也赋予了作品更大的叙事延展性。相较于现实题材,其作品在影视改编方面更具延展性,能够兼顾不同观众群体的喜好,形成跨类型的吸引力。

在文学IP改编领域,推理作家张云(化名)坦言自己多部推理小说已被平台购得改编权,但始终秉持"创作即完成"的理念。他认为文学与影视属于不同艺术形式,"一旦买断改编权,后续创作应由影视方主导,我既不参与也不干涉"。他形容双方常陷入"你不懂文学,我不懂影视"的争执,最终只能选择顺其自然。

从《长安的荔枝》改编可见,马伯庸在创作中展现出商业化的考量,主动调整叙事方式以契合影视剧的创作规律。与以往因大幅改编引发原著粉争议不同,此次其亲自参与改编,令部分观众陷入"有苦说不出"的微妙境地。目前剧集已播出8集,观众调侃"网购的荔枝都吃上了,剧中的荔枝还没上路",而"妃子笑"这一剧情梗更引发热议——观众购买的水果已烂掉,剧中角色却尚未笑场。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