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9更新:2025-09-16 15:58:59
电视剧《繁花》通过杏花楼的经典定胜糕、黄河路闪烁的霓虹灯招牌、港式经典粤菜干炒牛河、辛芷蕾一袭旗袍惊艳全场等细节,生动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粤港沪三地文化交融的盛况。王家卫导演以极具时代特色的视觉符号,构建起属于那个年代的都市图景。小说原著作者金宇澄与影视导演王家卫共同展现出,唯有通过食物、语言与日常器物的层层铺陈,方能清晰勾勒出90年代的城市记忆。当三地历史与人文在市井生活的变迁中碰撞激荡,恰如"乱花迷眼,水银泻地"的隐喻。缺乏这些细腻刻画与鲜活人物,《繁花》不过是个空壳式的时代剧。
《繁花》官方海报:霓虹灯映射粤味文化
《繁花》自开播便引发热烈反响,自2023年12月27日首播以来,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豆瓣开分达8.1,央视八套首播10分钟收视率突破2%,峰值更高达2.6%。沪语版《繁花》不仅唤醒了上海市民的城市记忆,更在更广泛群体中掀起对香港与粤味文化的怀旧浪潮。王家卫通过《繁花》镜头,将上海、香港与广东的文化元素巧妙交织。换句话说,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从日常生活到流行文化,均深深烙印着岭南文化的痕迹。
不到八百米的上海黄河路作为主要取景地,成为剧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高低错落的霓虹灯广告牌不仅重现了90年代上海的繁华街景,更让观众仿佛置身香港兰桂坊的璀璨夜色。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曾描写白流苏初见香港的情景:‘霓虹灯招牌在绿意盎然的海面倒映闪烁’。如今,这种霓虹与海的意象,已成为两地独特的文化印记。
黄河路上璀璨的霓虹灯广告招牌,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霓虹灯技术早在1920年便传入香港,当时一些商人在唐楼建筑上层安装此类灯光装置,凭借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顾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光影艺术逐渐从香港扩展至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街头巷尾密集的霓虹灯牌重塑了都市天际线,巨型且色彩斑斓的广告招牌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性符号。在上世纪90年代港台文化风靡的背景下,霓虹灯频繁出现在电影镜头中,尤其是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通过霓虹光影构建出迷离梦幻的都市氛围,《重庆森林》则以抽帧手法呈现梁朝伟在霓虹灯晕染下的疏离感。同期广东影视作品如《雅马哈鱼档》《公关小姐》《外来妹》等,也将霓虹灯作为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意象,其中《雅马哈鱼档》更以真实场景展现80年代广州个体经济的崛起。
作为三地文化交融的天然纽带,粤菜在黄河路的商业版图中占据特殊地位。上海作家协会理事马尚龙曾指出,90年代鼎盛时期的黄河路,餐饮业几乎全以粤菜为主导,部分商家甚至从香港引进顶级粤厨驻店经营。这种饮食文化的兴盛与当时上海市民对港台文化的追捧形成呼应,港台明星频繁造访黄河路的粤菜馆,使其成为连接沪港文化的重要桥梁。霓虹灯下的粤菜馆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时代脉搏的具象化呈现。
港式经典菜肴“仙鹤神针”曾被唐鲁孙在《吃在上海》中记载:随着广东人在上海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饮食文化以清醇淡雅为特色,与沪帮、扬帮的浓重油腻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时期,粤菜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终在海派餐饮中占据主导地位。至抗战初期,粤菜已然成为上海饮食界的主流流派。
学者周松芳在《粤菜北渐记》中指出,真正让“食在广州”这一说法广为流传的,其实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包容与推动。在电视剧《繁花》中,阿宝初次光顾“至真园”餐馆时点选的“干炒牛河”桥段,恰是对这一饮食文化传播现象的生动诠释。
这道以重油著称的港式粤菜,其烹饪精髓在于“吃完盘底不留油”的标准。看似简单的炒制工艺,实则考验厨师的火候掌控与食材搭配功力。作为粤菜厨师的试金石,干炒牛河不仅承载着传统粤菜的精髓,更凭借独特的风味成为无数食客的味觉挚爱。
电视剧《繁花》通过至真园的招牌粤菜"干炒牛河"展现了粤菜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粤港沪三地文化交融的缩影,这种源自岭南的烹饪艺术不仅承载着地域特色,更成为连接三地人文情感的天然桥梁。在王家卫执导的剧版中,饮食场景的拍摄尤为用心,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味觉偏好:汪小姐钟情于夹杂着咸香的排骨年糕,宝总偏爱简单的泡饭,爷叔则对寓意吉祥的定胜糕情有独钟,而葛老师则保持着传统早餐习惯,每日必食豆浆油条。
《繁花》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上海特色小吃排骨年糕,引发观众热议的定胜糕则源自杏花楼。这家以广式点心闻名的百年老字号,始创于1851年,由广东人"胜仔"在上海开设。1888年,来自广东番禺的李金海加入杏花楼厨房担任学徒,后成长为技艺传承的核心人物。时至今日,杏花楼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粤菜,“港式服务”也曾引领上海潮流。1997年香港回归后,黄河路掀起追逐“港式服务”的热潮,最鼎盛时期每晚夜宵需提前排队,一批客人散去后,桌椅便立即翻新供下一批人使用。有时客流量过大,甚至来不及更换桌布,客人直接在光洁的桌面用餐也毫无介意。待营业结束时,天色已微亮。正如《繁花》所揭示的,表面看似围绕饮食男女的情节,实则暗含山河岁月与时代变迁的深意。从饭店的木质桌椅到餐桌上的点心,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串联起不同人物的生存图景,也映射出“风自南来”所带来的新事物与旧传统的交织。
王家卫对上海的情结不仅体现在视觉呈现上,更贯穿于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的运用。影片中57首配乐中,诸如《似是故人来》《偏偏喜欢你》《一生中最爱》《遥远的她》《不再犹豫》等老歌成为时代记忆的注脚。其中《新鸳鸯蝴蝶梦》和《千年等一回》更是1993至1994年间风靡全国的华语金曲。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本土流行音乐实则渊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但“移民之初”并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直至70年代,在岭南文化土壤中扎根并吸纳外来文化元素,香港才逐渐孕育出成熟的流行音乐体系,许冠杰、林子祥、温拿五虎、谭咏麟、徐小凤、罗文等音乐人的崛起,为香港流行音乐奠定了坚实基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港台流行歌曲通过文化交流与商业互动大规模传入内地,尤其以“歌神”许冠杰为代表的粤语流行曲在广东掀起热潮,进而推动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广东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史上的多个“第一”诞生地:首家现代音乐茶座、首间唱片公司、首个音乐排行榜、首次 MTV 拍摄、首推歌手签约制等。这些创新举措与音乐人不断涌现,共同构筑起内地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形成了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
20世纪80年代广州东方宾馆音乐茶座的场景令人难忘,金宇澄在《繁花》开篇描绘的"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的画面,精准捕捉了沪港文化交融的独特气质。当电灯下数着钞票将其收入西装内袋,对着镜子精心梳理三七分发型,以骨子里的慵懒姿态挺直腰板,最终在黑暗中悄然熄灯——这一幕既似梁朝伟在《阿飞正传》结尾的疏离,又暗含着上海滩特有的都市情调。这种文化共鸣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尤为显著,他镜头下的香港故事总藏着上海的影子。而早在1934年,随着邵氏兄弟将天一影业公司总部从上海迁至香港,广东籍电影人便已开始书写沪港影视文化的共生篇章。郑君里、蔡楚生、黎民伟等名导,阮玲玉、胡蝶等影后,以及众多广东商人投资的电影院,共同构筑起跨越珠江口的文化桥梁。这段历史恰似三地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印证着粤港沪之间绵延百年的文化纽带。
《繁花》剧中频繁出现的上海弄堂意象,恰与导演王家卫的个人经历形成微妙呼应。这位1958年生于上海的电影人,年仅5岁便随父母迁居香港。他镜头下的都市图景始终游走在"香港的上海"与"上海的香港"之间,这种特殊的文化身份使上海成为其潜意识中魂牵梦萦的故土。正如那些在战乱年代从上海流亡至香港的文人群体,构成了王家卫电影美学的深层底蕴,《花样年华》中氤氲的上海情调与《繁花》对弄堂生活的细腻描摹,皆源自导演与这座城市的特殊羁绊。
身着旗袍的辛芷蕾在电视剧《繁花》中演绎至真园老板李李,通过细腻的表演刻画时代变革中市井百姓的烟火人间。作为同名舞台剧的改编作品,该剧曾在香港上演,艺术总监张翔曾表示:"上海与香港皆具相似的城市肌理,层层叠叠的建筑轮廓与嘈嘈切切的生活气息交织其中。"这种对城市文化本质的洞察,精准诠释了粤港沪三地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共享的文化基因——源自市井生活的日常烟火,沉淀出深沉隽永的文化底蕴。作为游离于主流历史叙事之外的城市缩影,这些充满活力与诗意的民间智慧,唯有通过对具体生活细节的还原方能打动人心。王家卫导演擅长以微见宏的艺术手法,为呈现1980年代上海的真实风貌,《繁花》剧组历时多年精心筹备,持续搜集历史资料并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城市记忆的深层脉络。从等比例复刻的黄河路街景到密集排列的霓虹灯牌,从1984年新娘的红色开襟外套到三十年前的绍兴"飞天"黄酒,从书报亭里泛黄的邮票到带有时代印记的玻璃花窗,每个细节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饰演潘经理的佟晨洁在采访中透露,剧中略显夸张的发型设计实则源自其母亲当年的照片,这种跨越时空的细节呼应,正是《繁花》创作团队对时代印记的细腻捕捉。剧作中每一帧画面都凝结着无数生活琐碎,这些常被忽视的日常器物与场景,在反复堆叠中构建出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图景。
电视剧《繁花》与现象级热剧《人世间》均以小物件承载时代记忆,主创团队精心筹备约14000件老物件,在有限时长内铺陈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作品构建起清晰的时空脉络,镜头中弥漫着市井烟火气,使剧情的精神内核扎根于现实土壤,呈现出厚重真实的艺术质感。侯孝贤执导的《海上花》曾邀请阿城担任美术指导,阿城提出"电影里没有用的东西要多"的创作理念,认为堆砌的无用之物能营造出生活的真实气息。这种真实感源自日常生活的具象呈现,当微观的空间、家庭与人物通过具体物件串联,便能折射出宏观的社会图景与时代洪流。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指出,优秀创作需具备经验、观察与想象三大要素。要刻画真实的生活图景与特定群体,创作者必须以专业态度深入生活肌理,"当前文坛诸多作品令读者失望,根源在于细节层面存在漏洞,材料与经验缺乏实证基础,无法塑造丰满的真实感"。他认为,真实感的构建本质上是细节的累积过程,创作的最终较量,归根结底是经验与细节的比拼。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