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搞砸了《非诚勿扰3》?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85更新:2025-09-16 16:44:58

2024年元旦档电影市场表现亮眼,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晚7时,该档期总票房突破14.9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元旦档期票房纪录。其中,青春奇幻片《一闪一闪亮星星》以6亿元票房稳居榜首,而大鹏与白客主演的喜剧《年会不能停!》则意外成为票房黑马。在《非诚勿扰3》中,除了葛优与舒淇的主演阵容外,冯小刚还邀请了范伟、李成儒、岳云鹏、姚晨、常远等实力派演员加盟。作为中国内地贺岁档的开创者,冯小刚执导的《非诚勿扰》系列曾多次创造票房奇迹,第一部甚至登顶国产电影票房冠军,第二部亦是当年贺岁档的爆款之作。然而此次《非诚勿扰3》在元旦档期内票房仅为5300万元(截至发稿前累计票房达6900万元),在所有参演影片中排名垫底,引发业界对冯小刚此次创作是否出现偏差的讨论。

作为一部以广告形式呈现的喜剧,《非诚勿扰3》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回望系列前作。自首部问世以来,该系列延续了冯小刚标志性的“贫嘴式幽默”,却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经典贺岁片形成鲜明对比,既注重故事性又避免走世俗化的“市民路线”。《非诚勿扰1》聚焦婚恋议题,葛优饰演的秦奋在多次“相亲奇遇记”中邂逅空姐梁笑笑(舒淇饰),两人于日本北海道的旅行中萌生感情,终成眷属。《非诚勿扰2》则描绘了秦奋与笑笑经历试婚后的感情破裂,但目睹好友李香山的婚姻危机及生命垂危后,两人再度相逢却未明确承诺未来。前两部以婚恋为叙事核心,创造了无数经典片段与脍炙人口的台词,成为票房佳话。尽管葛优与舒淇的“京油子”与“港台风”组合看似风格迥异,却在银幕上产生独特化学反应,令人印象深刻。作为系列终章,《非诚勿扰3》将故事时间线延伸至2031年。秦奋与笑笑虽已领证却未能共度蜜月便分隔多年,为缓解思念之情,老范(范伟饰)为其打造了人工智能版本的笑笑,而影片笑点主要源于秦奋与真假笑笑共处的荒诞经历。

《非诚勿扰》系列第三部上映前曾凭借前作积累的口碑效应引发期待,但实际观影后,许多观众仅以"情怀"作情感寄托,却对整体质感感到落差。119分钟的时长里,影片试图通过秦奋与智能人笑笑的互动延续系列特色,但叙事层面既无重大反转也未创造出新颖情节,反而因"多巴胺"配色的视觉设计成为观众诟病的焦点。有影评指出,当真实的梁笑笑回归后,故事逐渐演变为"真假笑笑争风吃醋"的尴尬桥段,而岳云鹏饰演的德云社忠心智能人则沦为单纯说笑的配角,未能有效推动主线发展。

影片自始至终的商业化植入策略也引发争议,大量饮料、电商平台及汽车广告的穿插,被观众戏称为"在广告里演了个小品"。尽管结尾彩蛋以葛优与舒淇的年轻形象回顾15年电影历程,试图通过角色告别制造温情,但葛优对谈情说爱题材的"不适合"表态,反而凸显了这对经典组合在时代变迁中的现实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北京市场仍认可冯小刚与葛优的"京味幽默"组合,但全国票房数据显示其竞争力已大幅缩水。这种地域差异折射出传统贺岁喜剧在年轻观众群体中的式微,也暴露出《非诚勿扰3》在叙事创新与时代共鸣方面的明显不足。正如影评人所言,上世纪90年代冯小刚作品能成为全民跨年盛宴,既得益于影视产品的稀缺性,也源于其以现实为基础的批判式幽默,这种特质在当下显然难以完全复制。

在时代变迁与观众审美多元化的背景下,冯小刚的创作风格逐渐趋于固定,难以契合当下市场的变化与观众需求。冯小刚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追求的是"内容剪辑完整、拍摄完成后回顾时内心充满底气"的创作理念,强调"即便不考虑票房,这个故事本身就应该立得住"。这种坚持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亦有体现,书中指出:"一部需要频繁妥协的影片,即便完成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回顾冯小刚的发展轨迹,他曾在贺岁喜剧取得成功后尝试转型,但《一九四二》虽获业界高度评价,却以2亿元投入换来3.6亿元票房,使其一度陷入创作低谷。

此后推出的《私人订制》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以"成全他人,自讨没趣"为宣传口号。冯小刚在推广时明确表示:"观众只需被逗乐,其他元素无需考虑。"该片最终斩获7亿票房,却在专业影评人看来失去艺术价值,甚至被金扫帚奖评为最令人失望影片。这种口碑与票房的双重矛盾,使得冯小刚的创作始终处于两难境地。

当前喜剧类型片已成为市场的核心需求,甚至主流影视作品都在积极探索喜剧元素的融合。据行业观察,院线观众中18至30岁群体占比突破80%。这意味着创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年轻群体的审美偏好,思考"如何让年轻人发笑"的命题。在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时代成长的年轻观众,其喜剧接受习惯已发生改变,笑点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影视形式,而是更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产品。

业内专家指出,成功打动年轻群体的喜剧作品往往具有共性特征。无论是借助方言制造喜剧效果,还是通过夸张肢体语言或特效实现娱乐价值,这些创作手法都需建立在扎实的故事基础之上。即便是构建于乌托邦概念的荒诞叙事,也需要在情节推进与场景转换中持续挖掘笑点,巧妙展现人物特质。这种平衡艺术与商业的能力,既考验编剧对市场的洞察,也检验其创作功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