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光聊《拿破仑》和法国人的拿破仑情结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02更新:2025-09-16 18:07:45

本季播客特别企划由“这集我看过”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联合打造,本期特别邀请法国历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杨光,深度解析最新上映的传记电影《拿破仑》及其背后法国社会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与历史记忆。

焦姣: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这集我看过”。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专注于法国史与法国国族认同的研究者杨光老师,共同探讨近期因争议性引发广泛讨论的雷德利·斯科特导演作品《拿破仑》。目前该片在全球网络平台的评价普遍偏低,豆瓣评分6.5分,IMDB 6.6分,烂番茄新鲜度仅58%。包括英国、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多个评论圈均对作品持批评态度,甚至有观点认为该片存在“辱法”倾向。那么为何这部以拿破仑为主角的电影会引发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弹?杨老师能否分享法国本土对此片的评价动态?

杨光:正如焦老师所提到的,中英文世界均给予该片负面评价,但法国本土的批评更为激烈。雷蒙·阿隆曾指出,法国人会固执地将路易十四与拿破仑奉为民族英雄,这种崇拜已超越了理性的审慎。这说明法国社会存在特有的“拿破仑情结”。值得注意的是,《凡尔赛》这部法国与加拿大合拍的电视剧虽然同样采用英语制作和英伦演员,但并未引发类似争议,这或许源于其在历史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

焦姣:斯科特版《拿破仑》电影目前设置的片长为两小时三十余分钟,主要呈现两条叙事线索:爱情线聚焦拿破仑与第一任皇后约瑟芬的情感纠葛,而战争线则选取了土伦战役、奥斯特里兹战役和滑铁卢战役三场关键性战役。杨老师认为这两条线索是否符合史实逻辑?

杨光:该片引发广泛批评的核心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偏离。片尾对拿破仑遗言的篡改尤为明显,将“法兰西、战争和约瑟芬”作为其最后的话语。这种叙事选择本质上忽略了拿破仑在内政、外交等领域的重大贡献。正如《外交政策》杂志的分析所指出的,电影呈现的战争场面与传统历史观高度契合,强调个别战役的决定性意义,反而强化了军事冒险主义的叙事逻辑,这与拿破仑作为复杂历史人物的现实存在明显脱节。

焦姣:影片中对拿破仑战争的诠释显然未达预期。片中呈现的战争场面更像是械斗而非战略较量。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特别指出,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一种陈旧的历史观,即认为战争由个别冲突决定,君主通过关键战役可快速扭转军事政治局势。这种观念被批评为鼓励了欧洲历代领导人的军事冒险行为,导致对拿破仑“军事天才”形象的误读。

杨光:正是如此。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实则体现在数学、地理和几何等专业领域。比如他在土伦战役中,通过集中炮兵火力歼灭英国舰队,从而迫使保王党势力溃败。但电影中却将其描绘为骑马冲锋的中世纪骑士形象,这不符合其实际属性。事实上,拿破仑对战局有着精密的计算能力,这才是他作为将领的核心特质。电影中滑铁卢战役的呈现也存在明显问题,当时法军与反法联军兵力对比已达1:5,即使赢得战役仍需面对多国联军的围剿,这种复杂的军事生态被片面简化了。

焦姣:影片主角华金·菲尼克斯的选角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他曾与斯科特合作过《角斗士》,饰演罗马暴君康茂德皇帝。但拿破仑在土伦战役时仅有24岁,其电影呈现的形象显得过于沉稳。

杨光:确实存在年龄适配的问题。拿破仑作为科西嘉贵族次子,其身份资质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殊的历史产物。他通过科西嘉被法国吞并的契机,获得了精英军事教育的资格。这种出身虽然不及法国本土贵族显赫,但已足以支撑其军事晋升路径。电影对“英雄造时势”概念的误用,忽视了拿破仑其实在特定历史契机下成长起来的现实。

焦姣:这让我联想到《红与黑》中的于连,该书以1830年出版,正是拿破仑去世后的十年。是否在那个时代,法国年轻人已普遍形成对拿破仑的崇拜?

杨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崇拜的形成机制。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而这一政权正是滑铁卢战败后建立的。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拿破仑的光辉形象与波旁复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崇拜既受到历史事实的影响,也体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诉求,与伏尔泰对路易十四的美化手法如出一辙。

焦姣:法国人对拿破仑的崇拜,或者说这种“拿破仑情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杨光:这种崇拜始于拿破仑生前,他本人就是精明的形象塑造者。从意大利远征初期,他就开始刻意强调自身功绩,甚至要求战报突出个人贡献。他委托雅克·路易·大卫的学生安格尔绘制肖像,通过服饰颜色、站位等细节构建“忠于革命”的将军形象。这种自我宣传模式延续至帝国时期,成为其塑造形象的重要策略。

焦姣:在拿破仑的政治地位变化过程中,他的公众形象是否发生过显著转变?

杨光:确实有明显变化。雾月政变后,他通过采用古罗马执政官的形象构建政治合法性,这种转变体现了权力阶段的调整需求。第一帝国时期,他更进一步模仿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及罗马皇帝形象,旨在建立跨越不同历史阶段的王朝连续性。这种多维度形象塑造策略一直持续到他流放时期,其回忆录中仍充满自我美化成分。

焦姣:除了视觉艺术,拿破仑还通过哪些媒介塑造其历史形象?

杨光:其回忆录是重要载体。在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的六年中,他系统性地记录个人历史。这种自述充斥着自我开脱的倾向,如将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归咎于将领失误。值得玩味的是,其民法典至今仍影响着法国社会,2020年巴黎一名香港女士在登记结婚时,因民法典中“子女须经父母同意方可婚配”的条款遭遇阻挠,这展现出台面之下法典的现实效力。

焦姣:在形象塑造过程中,拿破仑是否也影响了约瑟芬的公众形象?

杨光:我们需注意到约瑟芬的画像与电影呈现存在显著反差。尽管有大量历史画作展现其温柔娴静的特质,但这些形象实际上反映了《拿破仑法典》所规定的家庭秩序观念。电影中约瑟芬跪地接受加冕的场景,正是这种性别权力结构的直观体现。值得探讨的是,吉尔雷1805年的漫画将两人初次见面描绘为充满阴谋的场景,这与当时伦敦流传的负面传闻更加贴近。

英国漫画家吉尔雷于1805年创作的《拿破仑约瑟芬初遇》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该作品诞生于英法双方撕毁《亚眠和约》重新开战的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约瑟芬在两人关系中展现出的从容姿态,与当时政治漫画中普遍贬损交战国领导人的倾向形成对照。杨光指出,约瑟芬当时已在巴黎社交圈中享有声誉,而拿破仑此时正与丝绸商之女订婚,该女子在被抛弃后嫁给了法国将领贝尔多纳特,后者凭借传奇的军事生涯最终成为瑞典国王,其家族统治延续至今。这一历史案例揭示了《拿破仑》电影广告语"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切"并非单纯歌颂拿破仑个人,而是折射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剧增的时代特征——海军上等兵的逆袭成为国王的现象,在旧制度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焦姣补充道,此次讨论主要集中于法国视角,而实际上外国对拿破仑的评价同样呈现复杂面貌。以美国国父为例,杰斐逊在公开场合仍对拿破仑保持外交礼节,因美国需要借助法国牵制英国。但在私人信件中,杰斐逊对拿破仑的民政能力表达强烈批评,认为其"全无美德,根本称不上真正的政治家"。这种两面性在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影片侧重展现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却忽略了其在政治法律领域的深远影响。

杨光分析指出,拿破仑的评价始终与观察者立场相关联。尽管杰斐逊推崇法国大革命,将拿破仑视为革命成果的维护者,但欧洲旧制度受益者视其为破坏传统秩序的僭主。而在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欧洲知识分子群体中,拿破仑既被视为推动改革的象征,又因军事征服引发民族主义反弹。这种多元评价体系表明,拿破仑的内政成就如《拿破仑法典》、法国会考制度、荣誉军团制度等,对欧洲各国产生了示范效应,但其军事才能的耀眼光芒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历史遗产。

焦姣探讨法国当代对拿破仑的认知方式时,杨光提到法国教科书体系的影响。无论是法国本土教材,还是法德联合编写的泛欧洲教材,拿破仑的评价始终占有重要篇幅。2021年马克龙对拿破仑的评价呈现双重维度:既是军事革新者,又是战争扩张者;既是民族英雄,也是奴隶制恢复者。但马克龙特别强调,拿破仑象征着政治意志的力量,其由阿雅克肖孩童成长为欧洲主宰的历程,展现了个人改变历史进程的可能性。

杨光总结道,不同时代对拿破仑形象的塑造存在显著差异。雨果在1841年法兰西学院演讲中将其描绘为"法兰西民族的英雄",认为拿破仑的崛起与法国大革命、法兰西民族选择及罗马教皇加冕密不可分。这种英雄史观的塑造既源于拿破仑本人的宣传,也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相关。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虽延续了这种叙事传统,却未能展现大革命后欧洲格局的深刻变化。真正塑造拿破仑的伟大,是其诞生于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转折点,若历史回溯百年,即便遇见路易十四,也难逃等级制度的束缚。

焦姣最后指出,观察拿破仑的历史不能仅关注其如何塑造时代,更要审视何种时代才能诞生拿破仑。只有在法国大革命的余波与旧制度解体的背景下,"从一无所有到征服一切"的传奇才可能在欧洲大陆重现,从而推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感谢杨光的精彩分享,期待其未来继续参与节目探讨。

“这集我看过”是一档由两位世界史学者共同创办的深度解析类播客,节目以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年代剧为切入点,围绕每一集剧情展开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通过邀请观众与热爱历史剧的学者展开对话,节目不仅重温跨越时空的故事叙述,更致力于挖掘人类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细节,激发现代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共鸣。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