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8更新:2025-09-16 20:09:02
近期许鞍华在金马大师课上对汤唯的评价引发广泛讨论,业内人士纷纷热议其观点,媒体亦积极跟进报道,各类夸张标题层出不穷,进一步推高了公众关注度。
本次讲座实质上是一场针对青年导演群体的经验分享活动,而非面向公众的常规采访。许鞍华以"演员选拔与合作沟通"为核心议题,分享了其创作心得。在谈及与汤唯的合作案例前,她首先讲述了与叶德娴在《桃姐》中的默契养成过程。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背后,隐藏着两位艺术家长达数月的创作博弈。叶德娴对剧本设定持有鲜明观点,时常与许鞍华在角色塑造上产生分歧,甚至引发激烈争执。然而这种创作张力最终转化为艺术成就,不仅让影片获得国际认可,更使两位演员凭借此片斩获多项殊荣。
与汤唯的合拍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许鞍华坦言,自己对汤唯的演技十分认可,早在选角阶段便已锁定其为最佳人选。为深入角色,汤唯不仅研读了萧红的文学作品,还实地探访了萧红故居与墓地,力求通过多重途径与角色产生共鸣。她更主动地与许鞍华交流,希望通过互动加深对角色的理解。然而许鞍华对这种创作方式持保留态度——"这种方式有用吗?我其实也不太清楚该如何应对。"拍摄过程中,角色诠释的偏差逐渐显现。许鞍华认为汤唯未能真正把握萧红的生存状态,例如在极端饥饿状态下进食却缺乏对食物的渴望感;角色身处饥寒交迫的困境,但她的外在表现过于优雅;对于萧红评价鲁迅的关键台词缺乏精准把握,这些细节处理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然而许鞍华并未在当时直接指出这些问题,而是选择放松要求,对细节有所妥协。这种处理方式最终导致双方虽然都投入了努力,但成片效果却未达预期。这次重大挫折促使许鞍华反思,意识到许多艺术创作并非单纯依靠努力就能达成,而是需要导演更主动地与演员沟通角色的深层内涵。当演员表现偏离预期时,应及时给予引导而非放任自流,否则最终呈现的效果可能与最初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正如B站UP主“切片计划”所总结的,这场合作本质是“一位追求表面完成的导演,与一位渴望深入诠释的演员”之间的理念碰撞。
然而仍有不少人认为导演在推卸责任,为汤唯发声。事实上,任何了解许鞍华导演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正是她的行事风格。作为五度斩获金像奖、三度捧得金马奖的华语电影大师,以及首位获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的华人女性导演,她不仅以卓越的成就树立行业标杆,更以直言不讳的个性闻名。若说她针对汤唯苛责,那便未曾听闻她对其他演员的批评;若说她习惯将问题归咎于演员,那也未曾见过她自我检讨的言论。她率真坦诚的性格,恰如其言,从不刻意修饰言辞。即便《桃姐》取得巨大成功,她依然不回避与演员间的分歧。她提及叶德娴时,既称赞其性格鲜明,也坦承合作中的挑战,因为最终揭示的是导演与资深演员磨合的真知灼见,这本身就是对年轻从业者的宝贵启示。尤其在《黄金年代》票房与口碑双失利时,她直言汤唯表演上的不足,虽易被外界曲解为“背刺”,但她始终如一地表达。令人称道的是,她每次看似批评他人,最终落点总在自身反思,正如她反复提及的“都怪我,我好后悔”。
许鞍华曾多次提及因与演员沟通不足而影响电影效果的困扰,此类问题并非个例。缺乏调教演员的技巧,这成为她导演生涯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令人遗憾的是,她往往在事后懊悔不已,并承诺"下次一定会与演员充分沟通",但类似问题仍反复出现。这一现象并非首次出现,早在1996年《客途秋恨》的采访中,她便曾公开表达类似观点。她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演员的表演水平一般",而该片女主角张曼玉与女二号陆小芬(即女主的扮演者)均为实力派演员,其中陆小芬此时已斩获金马影后殊荣,却仍被许鞍华毫不留情地指出不足。
陆小芬在部分关键戏份中表现欠佳,例如火车站场景中,导演给予她长时间镜头特写却未能传递出预期的情绪。此外,在日本拍摄的戏份中,她似乎未能完全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尽管已投入大量精力学习日文至身心疲惫,但这种过度专注反而影响了表演呈现。许鞍华曾坦言,陆小芬对角色塑造存在误解,常以"表情A"应对不同情境,导致观众产生"表情B"的反差印象。她强调演员需理解角色与观众共鸣的复杂性,认为适度的"讨人厌"可能是角色发展的必要阶段,但当时并未明确传达这一理念。
这种创作困境在2001年《幽灵人间》的拍摄中再度出现。面对舒淇的状态低迷,许鞍华坦言感到失望,形容其"持续处于昏睡状态,面容憔悴且缺乏活力"。尽管曾考虑与演员深入沟通或通过熟人提醒,但她最终选择妥协,未直接表达不满。这种克制态度源于对演员职业素养的尊重,但也暴露出导演在沟通方式上的不足。彼时舒淇正值事业巅峰,许鞍华既质疑其存在"职业厌恶症",又指其存在"多角拍摄"问题,甚至暗示可能因矛盾而"失联"。若置于当下,这类针对知名演员的批评言论恐怕会引发社交媒体上的激烈争论。
谈及杜琪峰新作《神偷次世代》时,许鞍华坦言自己尚未观看,言语间流露出对舒淇演技的些许不满,称其“仿佛还未从梦中醒来”。对于导演这一需要统筹全局的职业,她坦言与人打交道始终是自身短板,访谈中反复出现的“好烦”二字,从30岁延续至70岁,已然成为其标志性表达。无论是与被动的演员沟通、尝试新电影类型时的调度困惑,还是剧本反复修改的困扰,抑或不愿计较票房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都让她感到烦扰。最终,她向媒体倾诉道:“除非你彻底退出电影圈,遁入空门,否则做人本就这般烦恼。”
吐槽结束,她随即转战片场全情投入工作,仿佛在说“我决定躺平”却深夜仍在修改PPT的你。每年雷打不动立下相同flag,却总在同一个陷阱里跌倒。她对此心知肚明,谈及导演徐克时坦言:“他很有灵气,但做事太急躁反而会出错。”坦言自己与徐克同样难以根除的毛病,“我们大家都改不了自己的坏习惯,反复挣扎却始终无法脱身。”这种习惯性自我贬低似乎已成本能。影评人李焯桃曾指出,“她对自己的作品要求近乎苛刻,却在创作过程中疏于约束。”这种严苛也延续到人际交往中。若觉得她评价他人过于犀利,或许她的自我剖析更能让人理解——这位女性最不留情面的批判,永远是投向自己。例如谈及曾合作的副导演关锦鹏,她略带自嘲地表示:“我始终欣赏关锦鹏,却怀疑他并不喜欢我,大概率只钟情于男性。”(关锦鹏风评相关)
她之所以怀疑关锦鹏曾不喜欢自己,根源在于过往的自我认知——“虽然从未与他闹翻,但给人的印象总是脾气暴躁、自我中心、目中无人,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坦克车,缺乏亲和力。”(坦克车象征着不可阻挡的冲劲,却也意味着难以贴近)而女性身份更放大了这些特质的疏离感。“尤其作为女性,这些棱角似乎更难以被接纳。人们往往无法忍受一个如此‘不圆滑’的存在,但如今的我已有所改变,只因岁月磨去了曾经充沛的锋芒,让‘恶’的标签不再那么贴切。”
许鞍华也曾因自身特质与社会对女性柔顺形象的期待产生微妙碰撞,尽管这种困扰程度较浅。随着近年女性主义思潮的高涨,媒体常就性别平等问题向她发问,她却始终婉拒被贴上任何标签,也鲜少深入探讨。但从她零星的表述中,仍能察觉到,即便在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影视行业相对开放的背景下,女性从业者仍需面对身份认同的挑战。这类认知使我们得以窥见许鞍华独特的个性特质与表达风格。日常生活中,她性格外向、处事圆融,却对自身特质怀有淡淡不安,总担忧他人评价;而专业领域里,她坚守真实表达,但因欠缺社交技巧常陷入沟通困境,遂形成直言不讳的表达方式。北上发展的这些年,她曾在诸多采访中谈及各类人物,多以权宜之语应对,但偶尔仍会流露出令人担忧的锋芒。例如在《第一炉香》选角事件中,她坦言当时判断失误,感慨若早知网友舆论影响力之大,或许会重新选择演员。
许鞍华对演员的评价常引发争议,尤其在提及马思纯时,看似带有批评意味。但事实上,她更多是在表达对马思纯的歉意,反思自己不应让演员在创作过程中承受过重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既可能影响演员的发挥,也不利于电影本身的发展。例如,在与周迅合作《明月几时有》时,她曾公开称赞周迅是极其用功的演员,角色设计均由其独立完成,拍摄效率极高。然而,她也感慨道,过去演员与导演更能默契配合,而如今讨论剧本时往往需要通过经纪人传递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作的直接性。
在内地影坛,唯一让许鞍华毫无保留赞誉的一线女演员,是目前已淡出公众视野的zw(暂用此称呼)。当被问及心目中演技最出色的演员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zw。两人曾合作《玉观音》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两部作品。在《玉观音》拍摄期间,zw正处于摆脱“小燕子”形象的转型期,影片票房表现一般,但许鞍华依然力挺这位女主角,认为她并非大众眼中单纯的喜剧演员,甚至坦言:“或许是我错了,我不是在辩解,只是觉得她真正懂得演戏。”zw在完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第一时间将作品交予许鞍华审阅,其观后感并非感动,而是“震惊”,直言该片的水准甚至超越了许多男导演的作品。
两人在戏外也保持着频繁互动,隔空祝福不断,导致坊间流传诸多调侃,有人戏称许鞍华是zw的“唯一粉丝”,因此才会在对比其他资深演员时,表现出对zw的独特推崇。这种情感倾向或许源于对zw艺术追求的认同,也反映了她对演员与导演间创作关系的理想化期待。
尽管这些评价带有调侃意味,但也不难发现,那些能成功避开许鞍华犀利眼光的演员,如张曼玉、周润发、鲍起静、萧芳芳等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更高的圆融与技巧。他们或许为许鞍华的创作提供了缓冲,帮助其避免了不少潜在的矛盾与困扰,实则是导演事业中的“隐形助力”。对于许鞍华而言,这种默契关系或许是一种难得的慰藉。事实上,她曾调侃汤唯总是执着于“笨功夫”的表现,这恰恰是演员在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阶段。毕竟天赋异禀者寥寥无几,多数优秀表演者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打磨才能真正成材。以刘德华为例,1991年他在许鞍华执导的《极道追踪》中出演,导演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对他的表演不买账,认为其缺乏说服力,却又难以具体指出问题所在。然而21年后的《桃姐》中,刘德华的演技实现了质的突破,许鞍华也终于从最初的质疑转变为认可,这或许正是艺术道路上最真实的写照。
正是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创作历程,怀揣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许鞍华与这些杰出演员们共同编织出看似起伏跌宕、充满张力的故事脉络。面对争议,她始终保持着对创新的追求(即便这种追求也暗含着自身的局限)。许鞍华以坦率的姿态直面演员与同辈,她不仅是香港作家黄碧云的忠实读者,更与后者保持着深厚的友谊。然而在《千言万语》的创作中,当黄碧云的剧本因过于政治化而引发分歧时,许鞍华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不同见解:“当时黄碧云的文本充满口号式表达,过度强调民主议题,连我自己都难以完全认同。”这种差异并未动摇她们的情谊根基,反而印证了真正深厚的关系往往蕴含动态的羁绊。许鞍华会成长,黄碧云会蜕变,刘德华与汤唯亦在各自轨迹中发生变化。黄碧云曾撰文盛赞许鞍华拥有动人的“求索姿态”,而《桃姐》这部作品正是刘德华全力支持下诞生的佳作。对于许鞍华偶尔流露的锋芒言论,圈内人皆能以包容之心看待,唯有观众始终执着于聆听她那些颇具震撼力的创作宣言。当被追问评分标准时,她以一贯的率性回应:“我为什么要评分?我又不是网络评论员。”
许鞍华所批评的对象往往不会因此而情绪失控,真正令其反应过度的,是那些仅凭单一评分或简短评论便试图框定整部作品价值的观众。面对这种现象,许鞍华对此的回应同样颇具力度:"若将来撰写自传,或许会在八旬之后,那时年事已高难以继续拍摄影视作品,也不必再顾虑得罪谁,可以更肆意地表达观点。"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破防文学"或将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斩获殊荣,令对手望尘莫及。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