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04更新:2025-09-17 07:53:06
2021年,《波斯语课》入围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评选。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舆论普遍对该片保持高度评价。犹太人、纳粹与种族屠杀等议题,对于西方观众而言与我们记忆中的抗战、南京大屠杀具有同等历史分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二战期间发生在不同大陆的种族灭绝事件都保持着深刻的历史伤痛。相较于《辛德勒的名单》直接展现屠杀场景的叙事方式,《波斯语课》选择以犹太人视角切入历史创伤,却通过极具张力的台词设计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这种克制而深刻的表达手法被视为影片最具突破性的创作特质。
影片《波斯语课》在人物塑造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在长达127分钟的叙事中,现实主义色彩贯穿始终,几位边缘人物无论身处何种道德困境都被抛入战乱的特殊漩涡,生存的卑微与理想的微光在残酷现实中交织碰撞。编导团队显然有意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交织,探讨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面向。即便在结局处,当纳粹军官科赫逃至伊朗境内最终被俘时,观众仍难以抑制对这个性格反复无常的角色产生些许同情——影片始终未展现他亲手夺走生命的情节,却精准刻画了他作为庞大邪恶体系中齿轮般的存在。这种罪孽深重却非纯粹恶徒的复杂形象,让观众在震撼与反思间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矛盾与无力。
战争向来是政客们角逐权势的工具,任何参与者都可能以国家与民族之名,为自身行为披上合法性的外衣。胜利者肆意重塑历史记忆,失败者则成为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这种宿命般的循环贯穿古今,构成了我对战争本质的认知。在《波斯语课》中,犹太学者吉尔斯与纳粹军官科赫的相遇,恰是这场人类浩劫催生的偶然性交汇。若非战争的残酷现实,这两个本无交集的个体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相遇,更不会展开那段充满戏剧张力的命运纠葛。
战争的纽带让两个命运交织在一起,影片之外的我亦能感受到科赫的内心挣扎。在某种程度上,我尝试着以不完全准确的想象重构这位老实人未穿上军装前的生活图景——平凡的日常被战争的浪潮裹挟,逐渐蜕变为一名战斗者,最终在千万具尸体中化作一朵染血的浪花。若能以这种视角重新审视角色,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那份看似天真却暗藏锋芒的理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始终执着于学习波斯语的计划,坚信有朝一日能够重返德黑兰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
于是他迫切需要一位精通波斯语的导师,而恰好一位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吉尔斯主动登场。此人声称掌握波斯语,实则连基础词汇都模糊不清。然而在绝境中,双方竟达成一拍即合的荒诞交易——一个谎称擅长,一个盲目相信,让这段充满黑色幽默的师生关系在集中营的阴霾下悄然展开。
影片深刻揭示了人类在生存危机中所展现出的惊人潜力。吉尔斯在极端环境下为掌握波斯语,竟创造出大量未知词汇,而科赫则凭借惊人的语言天赋日复一日地背诵这些自创词汇。令人动容的是,演员在表演中巧妙运用这些虚构单词,构建出充满生命力的对话,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感悟。转折发生在一次聚餐中,当科赫质疑吉尔斯教授方法的真实性,两人因"树"与"面包"的词根产生激烈争论,最终导致吉尔斯被驱逐至采石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科赫并未选择处决吉尔斯,而是将其安置在危险环境中。在吉尔斯高烧昏迷、意识模糊之际,他仍执着地用波斯语喃喃自语,这种潜意识的求生本能最终打动了科赫。当科赫意识到吉尔斯确实掌握了这门语言时,不仅救下了濒临死亡的同伴,更在道歉中开启了新的学习篇章,形成了一种跨越误解的师生传承。
在集中营内,犹太人不断被送往各个分区。党卫军军官科赫深知吉尔斯若被转移,便无法完成“波斯语”课程的学习,他多次冒险干预,甚至与押送士兵发生激烈争执。集中营内部对两人之间的关系充满好奇与揣测,当被上级质询时,科赫却若无其事地回应:“这是谣言,您要知道在这里谣言很多,很多人因此名誉受损,比如您。”“我?”上级反问。
是的,比如有传言称您……十分矮小。是的,小到几乎难以察觉。”科赫神情凝重。短暂的沉默后……“你言之有理,我们都是谣言的牺牲品。”上级压抑着怒火回应。因此,又能如何呢?依旧一个敢于教导,一个勇于学习。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吉尔斯教授“波斯语”的过程。他从最初的慌乱摸索到熟练掌握,凭借一套独特的方法:通过记忆每个犹太人的姓名、面容与特征,进而重构词根创造“波斯语单词”。“语言创造”这一行为既成为他生存的工具,也折射出人性的韧性。吉尔斯紧锁的眉头与颤抖的眼神,无声地诠释着求生欲的强烈冲击。而当审视自身时,这种语言创造的可能性仍让人感到迷惘——在现实语境中,我仅知《指环王》与《第五元素》等作品通过虚构语言展现艺术创造力,却不知若置身类似情境,自己是否也具备如此非凡的想象力与适应力。
然而,艺术对吉尔斯来说并非单纯的追求,而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被迫妥协的生存策略。他未曾预见自己会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奇迹——一个为对抗命运而不得不构建的奇迹。直至影片落幕,观众或许仍难以完全理解吉尔斯对科赫的复杂情感。这位反复救他性命、委以"波斯语教师"重任的纳粹军官,既承载着吉尔斯对人性微光的寄托,又始终笼罩着令人窒息的道德困境。当吉尔斯全身心投入教导时,他甚至会以教师的姿态指出科赫在语法上的谬误;而科赫则将他安置在轻松岗位,并默许其通过隐藏食物救济犹太邻居的善举,这种微妙的权力倒置与道德博弈,构成了影片最震撼人心的隐喻。
在集中营中,一对犹太兄弟得以在吉尔斯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然而当一名波斯人意外闯入时,对吉尔斯怀有敌意的警卫拜耳(约纳斯·奈伊饰)误以为终于找到了揭发其秘密的证据。令人震撼的是,这位波斯人竟被犹太兄弟中的长兄当场处决。面对随时可能暴露的危险,长兄深知唯有牺牲自己才能拯救弟弟与吉尔斯的生命。他以生命为代价,用至死不渝的守护诠释了人性的光辉,也彻底撕去了影片表面的温情假象。这一幕让观众深刻意识到,《波斯语课》最终揭示的并非生存的奇迹,而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被迫作出的绝望选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湮没的百万冤魂,或许不会为某个幸存者创造语言的举动感到欣慰,因为真正的悲剧从来都不是语言的诞生,而是无数生命在沉默中消逝。
科赫原本以为战争还将持续两年,然而战争结束的进程远比他预想的要迅速,甚至超越了所有纳粹军官的预期。在撤离前夕,他们焚烧了所有犹太人的名单,试图完成最后的“清理”行动。然而,科赫却在火光中悄然将吉尔斯救出,带着他绕过遍布地雷的区域,低声叮嘱其迅速撤离。这段师徒之间的羁绊或许源于战时的特殊际遇,若非战火纷飞,两人或许根本不会有交集,即便相遇,也可能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命运的齿轮无情运转,小人物终究难逃历史洪流。科赫最终在伊朗被捕,当他试图用熟练的波斯语与海关交涉时,却惊觉“波斯人”根本无法理解他的语言。那一刻,他或许已然明白现实的荒诞,愤怒质问后仓皇逃窜,却终究难逃被擒的命运。
另一边的吉尔斯正坐在盟军办公室内,他迟缓而空洞地吐出一个名字,此言一出,周围众人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投来惊愕的视线。面对这令人咋舌的记忆量,人们无法理解为何有人竟能铭记数千个名字,却未意识到每个被唤起的名字背后,都凝结着一个逝去生命的重量。
《波斯语课》未曾出现任何直接展现屠杀的镜头,却通过一位角色自创的“波斯语”语言体系,揭示了荒诞表象下隐藏的残酷本质。科赫始终选择回避,他从未亲手处决过任何犹太人,却在职责驱使下默许了他们的被“清理”命运。而吉尔斯最初为生存而虚构词汇,最终却在无意识中铭刻下所有被“清理”者的名字,这种从自我保护到被动记录的转变,恰恰构成了对纳粹系统性暴力最深刻的控诉。
影片并未将两人推向彻底对立的境地,而是借由"波斯语"课堂中各类琐事,以荒诞手法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更令人深思的是,科赫甚至掏出手枪指向看守卫兵,协助解救即将遭"清理"的吉尔斯。这种反高潮的处理方式颇具深意,将人性置于极端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全部消灭'等兽性指令的对比,迫使观众反思战争对人类良知的侵蚀。当观众自身仍保有理性时,这种叙事策略便成为叩击心灵的利器。
观看《波斯语课》这一作品,恰似置身于国际冲突的历史语境之中。近年来,某些偏颇言论常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归咎于特定群体,例如对犹太民族的刻板印象。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源于历史知识的匮乏与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在东亚地区鲜有人深入了解"道义"与"历史真相"之间的深刻关联。部分人错误地将经济波动归因于犹太人,或将道德困境简化为狡诈行为,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实质上反映了对历史事件的浅层解读与道德责任的逃避。
观影过程中,那些在弹幕中刷出“哈哈哈哈哈哈哈”或“干得漂亮”的观众是否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始终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当历史的沉重画面与轻佻的网络用语交织,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解构与戏谑,是出于对苦难的漠视,还是对人性的某种误读?上世纪90年代末,某国曾将华人视为经济动荡的根源,指责其“搞乱市场秩序”或“投机取巧”,这种刻板印象与历史上的偏见何其相似。南京这座城市的名称之所以成为民族伤痛的象征,不仅源于其作为古都的文化底蕴,更因其在近代史上见证的惨烈记忆。当银幕上的屠杀场景与观众席上的“拍手称快”形成刺眼对比,这种集体心理的扭曲更值得警惕。而当我凝视吉尔斯与科赫这两个角色时,内心涌起的并非愤怒,而是深切的遗憾——这种遗憾并非源于对暴力的反感,而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奈与叹息。
被强加的仇恨使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理所当然的敌意。谁配称为尊贵?谁该承受屈辱?谁应沦为焚尸炉的牺牲品?谁该被化作肥皂、毛毯与吊灯?无人有权如此对待他人。
一个慵懒的午后,吉尔斯牵着妻儿步入一家新近开业的波斯风情餐馆。迎面走来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他笑容可掬地引荐吉尔斯一家至餐桌前,轻柔地拉开座椅邀请他们落座。当吉尔斯品尝完波斯风味佳肴,目光转向略显局促的店主时,不禁赞叹道:“这道菜的味道非常出色,您的厨艺值得称赞。”店主科赫闻言,眉眼间浮现出欣慰的神色,率先开口:“感谢您的认可,我是科赫,很高兴与您相识。”吉尔斯却微微蹙眉,语气中带着几分恍然:“恐怕我们身处不同的时空中。”
这般情景简直令人忍俊不禁,或许该配一句‘哈哈哈’。贪婪昏庸之徒总爱借暴虐之名谋取私利,从古至今,此类人屡见不鲜,往往披着‘正义’的外衣。
优秀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或历史故事往往以反战为内核,通过人性光辉展现战争的荒谬与残酷。唯有刻意煽动情绪的影片才会片面渲染仇恨,例如《钢琴师》中因迷恋男主琴艺而选择庇护他的德国军官,以及因对人性的敬畏而摒弃本性贪婪的辛德勒,这些角色的复杂性恰恰构成了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
德国人并非全都是纳粹分子,犹太人也绝非天生该成为肥皂。对于无端的仇恨与盲从,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会意识到没有比午后在温馨的餐厅中与对方畅谈生活点滴更加令人愉悦的事了。这才是世界应有的样子。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