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有时间抱怨?不如坚守该坚守的,舍弃该舍弃的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0更新:2025-09-17 19:06:11

这世间总有无数人奔波于寻找财富,亦有无数个体深陷泥潭却浑然不觉,更有为利益所驱而忘却初心者。世人见证无数在堕落边缘沉沦的个体,因而对真正能在黑暗中坚守光明的存在愈发怀疑。然而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奥利弗这个角色却以他的纯净与坚韧,向我们诠释了人性的光辉与力量。他让我们理解何为在污浊环境中保持本心,何为带着智慧的善良,成为照亮时代的微光。

在伦敦某家济贫院里,又一声婴儿啼哭划破寂静,却引不起外界的任何关注。这不过是又一个命运坎坷的孩童踏入这片充满苦难的土地。济贫院中的新生儿往往被贴上命运多舛的标签,他们的存在仿佛预示着苦难的延续。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能拥有一个栖身之所已是难得的恩赐,更何况这里庇护的何止一两个孤儿,而是无数在风雨中漂泊的孩童。他们在这片被称作“教化”的场所里接受命运的安排,逐渐被磨砺出冷硬的性格,甚至滋生出在饥饿驱使下觊觎他人温饱的阴暗情绪。然而,人性本善的信念并未熄灭。多数人选择沉默地接受不公,而奥利弗却在浑浊的环境中坚守初心。他虽诞生于这片苦难之地,目睹过无数令人心酸的场景,却始终保有赤子之心与纯真品性。当其他孩童顺从地接受命运的馈赠时,奥利弗却敢于挑战这看似牢不可破的规则体系。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要求多添一碗稀粥,也是第一个敢于说“不”的孩子。要知道,济贫院的训诫向来强调绝对服从,但正是这种逆流而上的勇气,让奥利弗在冷漠的环境中成为一抹鲜明的亮色。

在济贫院被众人驱逐后,奥利弗被迫踏入了另一个充满危险的境地——以费金为首的大盗团伙。这个偷盗集团如同暗夜中的猛兽,吞噬着无辜者的尊严与希望。但即便身处绝境,年幼的奥利弗仍坚守着内心的纯净,拒绝与贪婪为伍。他目睹过因被抢走救命医药费而痛哭流涕的老人,也见过被夺走所有积蓄的年轻人在街头崩溃,这些惨状让他更加坚定了不参与犯罪的决心。机缘巧合之下,奥利弗成功逃脱,并意外遇见了父亲的挚友布朗罗先生与亲姨妈罗斯小姐。尽管多次出入贼巢,他始终未受身体伤害,却在精神上培育出如向日葵般热烈的信念与腊梅般傲雪凌霜的品格。他以平静的姿态与两位恩人共度时光,如同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保持贵族风范的少年,谦逊有礼且心怀善念。如今,奥利弗的苦难似乎正逐渐消散,属于他的温暖春光,终将如约而至。

真正的幸运往往源于内心的善良。那些在童年时期饱受创伤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弥补过往的缺失。《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却以他纯真的本性打破了这一宿命。即便身处黑暗与压迫,他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信任与善意。当盗贼们意图抢夺布朗罗先生的财物时,奥利弗并未因自身的苦难而心生怨恨,反而以孩童般清澈的双眼恳请他们归还。他跪地双手合十的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天真,更唤醒了人性中最为珍贵的良知。这份赤诚最终打动了布朗罗先生,使这位绅士选择拯救这个无辜的孩子。命运似乎在此刻开出了意外的恩赐——布朗罗先生正是奥利弗生父的挚友,这份因善良而结下的缘分,让奥利弗在绝望中找到了温暖的归宿。

奥利弗的善良同样照亮了南希的灵魂。这位深陷罪恶深渊的女贼,长期在费金的阴影下苟延残喘,甚至自我否定为"坏透了"的存在。然而奥利弗那句"心存善念,才有改过之机"的箴言,如同穿透迷雾的星光,悄然点燃了她内心的微光。这份持续不断的仁慈不仅让南希卸下心防,更促使其协助奥利弗完成传递信件的关键任务。当奥利弗将贝斯小姐的求助信交给南希时,他无意间完成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在黑暗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证明了善良具有改变他人、重塑世界的巨大力量。

善与恶的抉择往往只在于一瞬间,奥利弗的仁爱之心却悄然引领南希走向光明。世人常言"回头是岸",认为善恶可相互抵消,但若真正坚守正义之路,当回望过往的"善举"时,心灵或许会背负难以逾越的隐痛。这正是古语"慎独"所蕴含的深意——真正的善行不仅体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更应彰显于独处之时。善良不应是刻意的扮演,而是源于内心的慈悲与对世事的通达理解。天道酬善的信念如同星辰般永恒,上天绝不会让行善之人困顿于绝境。纵使善果需时日方能显现,它终将以某种形式回馈给予者。《道德经》所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种因果循环的必然性。小说中,查尔斯·狄更斯匠心独运地雕刻出奥利弗这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纯粹灵魂,他不仅传递着善有善报的朴素哲理,更以"人间天使"的形象构筑起一股向善的力量。尽管故事中矛盾交织、冲突频生,但作者始终用这份微薄却坚定的善念作为化解纷争的纽带,这正是读者期盼的文学价值所在——在黑暗的人性图景中,始终闪耀着人性之光的温暖微芒。

作品寄托了对反派能够醒悟、正派角色终得善果的期许。在身处逆境时,仍需坚守内心的纯善与韧性,这种品质虽难能可贵,却极易被现实磨损。小说中的奥利弗终究只是作者理想化的投射,他能成为南希的救赎,亦可宽恕蒙克斯逐利忘义的种种行径,但世事难料,即便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也难逃人性的复杂与冷漠。以《欢乐颂》与《都挺好》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中,樊胜美与苏明玉等角色同样困于家庭羁绊,她们以善良与包容换取的并非温情,而是亲人愈发贪婪的索取。当现实主义的锋芒刺破童话滤镜,我们方能看清:真正的善良不应成为他人肆意践踏的软肋,而需建立在清醒的认知与自我保护之上。

她内心深处渴望亲情,渴望获得母亲的认可与特别对待。然而,这种渴望终究如镜中月、水中花般虚幻,徒留空欢喜。与樊胜美同样具备圣母般善良特质的,还有已然富裕的苏明玉。困住她们的,始终是可笑的亲情羁绊。令人唏嘘的是,尽管二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也收获了男性的青睐,却始终无法割舍那份虚无缥缈的情感寄托。

正是由于樊胜美、苏明玉一次次的妥协与让步,才让那些本应被亲情束缚的关系愈发膨胀。这类现象在现实中并不少见,除了亲情纠葛,还存在另一种可悲的群体——缺乏判断力的“傻白甜”。她们普遍具备一个致命特征:无底线的善良。这类人总是不自觉地为敌人开脱,却对队友的困境视而不见,仿佛善良是无条件的付出。

正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不仅是对治国理政的警示,更揭示了人性的真相。奥利弗与哥哥蒙克斯的冲突便印证了这一点:每当奥利弗对蒙克斯展现出一丝宽容,对方就会乘虚而入,再度策划阴谋。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性中一个深刻的规律——习惯往往成为本能。

当我们持续向他人施以善意,久而久之,对方会将这些善意视为理所当然。一旦我们停止给予,他们反而可能转而责骂与怨怼。因此,真正的善良应当具备智慧,需要有所选择地付出,而非盲目地纵容。如同一面镜子,既要映照真相,也要懂得如何调整角度,避免被虚幻的倒影所迷惑。

若仅凭单方面付出维系关系,终将导致情感负担过重,甚至招致潜在的敌意。这种得不偿失的处境,恰如《雾都孤儿》所揭示的永恒道理——人不能仅凭善意支撑,更需具备处世智慧。这不仅是文学经典给予我们的启示,更是立足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人生课业。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