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平遥影展的“七年之痒”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70更新:2025-09-17 23:42:08

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圆满收官。2023年对平遥影展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因疫情原因第六届影展延期至1月举办,由此在同一年内实现了两届影展的举办。随着防疫政策的全面放开,更多海内外影人与观众得以亲临平遥,为影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相较于1月时古城的清冷景象,10月的平遥古城呈现出蓬勃生机,旅拍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98元的套餐包含妆发、服装及拍摄服务。身着明清服饰的姑娘们穿梭于街巷,手机镜头记录下她们自拍互拍的欢乐时刻。古城夜市灯火通明,饭馆生意红火,嘉宾们往往在派对后继续畅饮至深夜,幽暗街巷中闪烁的灯光多出自餐饮店铺。电影宫前人流如织,许多游客驻足凝望,对即将开启的光影盛宴充满期待。作为本届影展的特邀媒体,凤凰网娱乐全程参与活动,而笔者也以媒体身份第六次踏入这座千年古城。自2017年首届影展创办以来,至2023年第七届的举办,已历经七年发展,无论是选片标准、组织规模还是整体气质,平遥影展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本土影展,其在蓬勃生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七年之痒'的阶段维持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成为亟需思考的命题。

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以“摩登时代”为主题,主视觉海报采用AI技术创作,将经典喜剧演员卓别林的形象与平遥古城墙巧妙融合。相较往年平遥影展期间常伴随严寒天气,古城区内往往呈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景象,本届影展在气候条件上获得颇丰“天时”,除闭幕前夕迎来一场秋雨外,整体气温宜人。作为影展核心场地,平遥电影宫内设有以贾樟柯作品《站台》命名的露天剧场,今年得益于舒适气候,观众得以在观影体验中避免了以往“寒风刺骨”的困扰。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记者接待方案有所调整,住宿安排在古城外的又见文华酒店群,距电影宫仅需步行20余分钟。虽然日常出行并无不便,但面对8:30早场放映与24:00夜场结束的紧凑时间,仍需冒汗奔波。为应对这一情况,部分记者选择提前预约主创接送车辆,以便更高效地参与活动。在排片安排上,本届影展呈现出高度密集但分布不均的特点,首日媒体仅能观摩两部竞赛单元影片,而后期某日则安排七部影片集中放映。有记者连续数日驻守同一影厅,从晨间8:30至深夜才离开,期间仅以巧克力和面包维持体力。这种全情投入的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反映出平遥影展在排片调度方面仍有优化空间。

在平遥电影宫的观影现场,记者的入场也面临着竞争压力。由于影厅座位资源有限,热门影片往往需要提前一小时排队,未能及时进场的媒体人员只能放弃观影或自费购票。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当数位记者因故缺席时,唯一的空位将通过猜拳方式决定归属,胜者方可进入观影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影宫内的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备,从咖啡厅、礼品店到面馆与小火锅店铺,各类餐饮服务应有尽有。这种完善的设施配置为观众提供了便利,使他们在观影间隙能够获得充足的餐饮服务。相较于国际知名电影节的影宫,平遥影宫在服务细节上展现出更浓厚的人情味,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化的商业运营理念。

尽管影宫内餐饮价格较外部店铺高出一成,如面馆一碗粉面超过30元,简餐店备受关注的"江湖汉堡"定价25元,但许多年轻观众仍选择在影宫内用餐。这种选择不仅出于对便利性的考量,更反映了他们对节省时间的重视,使得各餐饮店在电影展期间保持了良好的经营状况。

据古城居民介绍,平遥电影宫已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标。在非展映时段,影宫也会定期放映院线电影,充当着古城内的文化放映中心。如今,电影展已深深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他们对远道而来的影迷与媒体已习以为常,热情分享观影体验,并展示与贾樟柯、马可·穆勒等电影人互动的珍贵照片。部分餐饮业主甚至特别推出专属套餐,供国际影人及外国友人品鉴,彰显了影宫与古城文化的深度融合。

街头巷尾的旅拍场景让游客们沉浸于古风服饰中,通过短视频记录下与历史的对话,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混搭氛围。本届影展共展映53部影片,其中43%为全球首映,72%为亚洲首映,95%为中国首映,而全部19部入围作品均为中国内地首映。这一高首映率在国内电影节体系中显得尤为亮眼。

‘平遥惊喜’单元作为新增亮点,此前严格保密,直至影展开幕前后才陆续揭晓。其中包括宁浩的《红毯先生》与吕克·贝松的《狗神》,均是国际影坛备受瞩目的导演新作。该环节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展映内容,更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营销手段,展现出平遥在宣传策略上的持续升级。

平遥影展在运营理念上日趋成熟,其仪式感与专业水准备受认可。影展整体架构与戛纳电影节高度相似,反映出贾樟柯希望将平遥打造为中国本土‘戛纳’的愿景。然而,高流量也带来严峻挑战,电影宫安保升级严格,安检流程繁琐,人流密集,导致观众时间成本增加,部分资深影迷对此表示遗憾。

在平遥电影展的展板区域,王俊凯的海报无疑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吸引着大量粉丝驻足拍摄。而电影人之间的互动亦在不断深化。今年平遥影展上,一个别具一格的活动——以“遇见”为主题的论坛,令笔者印象深刻。来自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电影总监克里斯提安·琼、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亚洲选片人埃琳娜·波拉奇、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华语选片人王庆锵及论坛单元总监芭拉·沃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节目总监市山尚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与罗马国际电影节亚太区选片总监乔万娜·富尔维,以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远东地区选片负责人克里斯蒂娜·阿申布雷纳罗娃等国际电影节核心成员齐聚平遥。这些在国际影坛举足轻重的行业领袖,尤其是对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起到关键作用的代表,他们的到来为青年电影人搭建了宝贵的沟通平台。近年来,笔者参与国际电影节愈发体会到,优质影展不仅应展现艺术光辉,更需构建切实可行的交流机制,助力创作者拓展视野。平遥影展正是以开放姿态实现这一目标的典范,其组织团队如贾樟柯、林旭东、马可·穆勒等始终保持着国际化的创作视野。当十天的光影盛宴落幕,现实的创作困境依然存在——资金来源、创作方向与作品推广等议题亟待解答。作为连接创作者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平遥正通过持续的深度交流,为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次“遇见”对话活动邀请的嘉宾,均为推动华语电影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聚焦本届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藏龙单元共有12部入围作品,其中《逍遥·游》《河边的错误》《东四十条》《人海同游》《年年岁岁》等几部影片尤其引人注目,且多数最终斩获奖项。从整体来看,今年的入选作品在艺术水准与制作效果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如《河边的错误》《逍遥·游》《小白船》等影片,均以鲜明的作者风格著称,前者即将登陆院线接受市场检验,后者则展现出较高的商业潜力。这些作品在主题深度与完成度上都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也有部分影片因过度追求形式表达而陷入困境,其叙事手法被影迷形容为对毕赣、洪常秀、阿彼察邦等导演风格的机械复刻,但缺乏原创性与艺术感染力,最终引发观众强烈不满。

杨平道执导的新作《浪漫的断章》便属于此类争议之作。影片讲述年轻作家与前任女友及未婚夫的最后一次旅行,试图通过山水跋涉重构情感关系。其台词设计、人物关系架构以及镜头语言均带有鲜明的洪常秀式美学特征,但若仅停留于风格模仿而缺乏内涵支撑,则难以获得观众认可。尤其在台词表现上,部分文本被诟病为过度油腻,且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存在明显偏颇,这使得影片在映后遭遇大规模退票声浪。主创团队登台交流时,观众席间爆发的激烈讨论甚至演变为现场争执,这种现象在电影节历史上较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浪漫的断章》意外成为本届平遥电影节的热议焦点。该片因“退票事件”引发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重复场次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这种由负面评价引发的传播效应,某种程度上与《逐梦演艺圈》当年的“黑红”现象形成呼应,显示出观众对艺术表达的严苛审视与多元反馈。

针对该事件,笔者采访了多位参与平遥电影展的影迷及行业从业者。多数受访者对此次经历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认为平遥影展的独特性在于其开放包容的平台属性。相较于当下常见院线电影首映时统一安排观众、过度褒扬的模式,平遥保留了原始的观影体验,让观众有机会听到真实反馈。这种不设防的交流方式,以及选片过程中展现的多元视角,客观上凸显了电影节作为思想碰撞场所的意义。尽管存在部分影片质量未达预期的情况,但平遥在选片标准上的探索价值值得肯定。

值得关注的是,观众对平遥产生的负面情绪主要源自双重因素。其一为高昂的票价与有限的观影机会形成强烈反差,80元的观影成本与影片实际呈现效果间存在显著落差;其二则是部分影迷对平遥抱有过高期待,这种"朝圣心态"源于其在国内艺术电影领域的标杆地位,曾在社群中被形容为"中国艺术电影最后的净土"。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落差时,情绪自然受到影响。

对于平遥影展而言,这是其第七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面对不断增长的观众期待,电影节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平衡艺术追求与观众体验。在当前国内艺术电影展映环境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平遥的硬件设施与服务机制仍有提升空间。这种成长阵痛恰恰证明了其作为新生代电影节的价值,既需要理性审视不足,也应给予包容与建设性支持。

本届影展还释放出重要信号:贾樟柯导演宣布启动"添翼海外计划"(WINGS INTERNATIONAL),每年将资助5部左右的海外电影项目。这一举措标志着平遥从单一扶持华语影片向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展现出电影节正在加速成长的态势。正如他所言,当平遥具备足够实力时,其每一次亮相本身都将成为惊喜,而"平遥惊喜"版块或将随之转型,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闭幕的最后一天,电影节组委会为辛勤付出的志愿者们举办了隆重的表彰仪式。贾樟柯导演今年并未安排往常的狂欢派对,然而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仍有许多志愿者聚集在活动现场,他们依依不舍地望着镜头,仿佛不愿让这段与电影朝夕相处的时光随着夜色一同消散。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