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不该这么少,《志愿军》对比《长津湖》,五个地方更优秀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01更新:2025-09-18 03:42:44

《志愿军:雄兵出击》自上映以来,十天内仅收获5亿票房,远低于市场预期。尽管影片作为一部战争题材作品,但部分观众认为其存在审美疲劳,也有声音指出陈凯歌的导演手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引发关于影片质量与市场表现的广泛讨论。

受网络舆论的影响,笔者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第11日才决定入场观影。观影后随即意识到该片的票房表现略显低迷,其艺术价值与市场反响似乎存在落差。该片自上映以来始终与缔造票房神话的《长津湖》形成鲜明对比,笔者认为,该片在五个关键维度上均展现出超越《长津湖》的创作价值与艺术魅力。

一、抗美援朝出兵决策过程《志愿军:雄兵出击》和《长津湖》的时间跨度基本一致,从决策出兵到二次战役结束,可比性相当强。相对来说,《长津湖》更重视的是战斗场面,而《志愿军:雄兵出击》则将大量篇幅用在了抗美援朝决策出兵这件大事上,而且基本尊重历史。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抗美援朝不是应该的吗,实则不然,当时国内真正赞成出兵的人并不多,在中央高层会议上反对出兵的领导大有人在(比如林帅)而且理由非常充分,赞同出兵的人反而处于少数。

《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真实可信的数据呈现了抗美援朝决策的复杂性,以朱亚文饰演的军工专家作为"反方"角色,深入剖析了出征背后的战略考量。相较于《长津湖》的宏大叙事,该片对决策过程的细致刻画更具历史纵深感,凸显了这场国运之战的决策之难。影片还特别展现了斯大林拒绝提供空军支援的关键情节,这一外交博弈曾动摇我国出兵决心。在缺乏制空权的困境下,志愿军依然选择出征,这一决定最终打动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作为军事统帅,必然深知空军支援对战场形势的决定性影响,而影片以大量篇幅详尽还原这一历史节点,体现了对战争决策真实性的深入探索,具有很高的历史教育价值。

在历史细节还原方面,《长津湖》虽以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东线战场为背景,但整体呈现更偏向于艺术创作,部分场景被质疑融入了虚构情节。相较之下,《志愿军:雄兵出击》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为严谨,尤其对军事爱好者而言,该剧的还原度更具吸引力。例如,彭德怀司令员在志愿军大规模入朝前仅率领精锐小分队先行进入朝鲜,期间险些遭遇敌军俘虏的惊险经历被完整呈现;而第118师师长邓岳在战役初期因紧急情况尚未穿戴整齐即遭遇敌袭,最终被战友戏称为“光屁股打仗”的真实轶事也得以保留。

113师全师从师长到普通士兵在大冬天光着大腿过江,这个细节也拍了,唯一的遗憾是当全师冲上岸时浑身像穿了一身冰甲这个细节没拍出来。在113师向三所里狂飙突进时全师去掉伪装大摇大摆沿着大路前进,成功骗过美军侦察机,这个著名历史细节也拍到了。作家魏巍笔下松骨峰三连战士带火扑敌和敌人同归于尽,这个震撼的画面同样拍到了。等等吧,如果让军迷和历史爱好者选,估计选《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人会更多,当然也有一点儿遗憾,梁兴初的那一排大牙没拍出来。

松骨峰阻击战作为《志愿军:雄兵出击》的核心战斗场景,对美军多次冲锋的战术过程进行了全景式还原。影片中坦克集群、榴弹炮轰击、空中轰炸等战场元素被细致呈现,尤其是凝固汽油弹燃烧时的视觉冲击力刻画得尤为震撼。志愿军三连的战士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壕中浴血奋战,每个人身上都覆盖着血迹与泥土,不同程度的伤情与战场环境的残酷性交织呈现,这种对战争细节的精准把握,使该片在战争题材影视剧中堪称经典范例。

松骨峰阻击战的惨烈程度非常罕见,一百多人的纯步兵连队挡住了美军一个机械化师五个多小时的连续攻击,杀敌数量是自己伤亡的好几倍,这在整个战争史上都是奇迹,因此才诞生了那篇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战斗画面的细致程度和惨烈程度上,《志愿军:雄兵出击》甚至可以和当年的经典抗战影片《血战台儿庄》一比高下。

客观而言,《长津湖》的叙事视角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相较于《志愿军:雄兵出击》所采用的宏观与微观交织的结构,前者在展现战争全貌方面略显不足。影片将叙事核心聚焦于某一支连队,虽然强化了个体命运与情感刻画,但对志愿军整体战略部署及九兵团的宏大背景描写相对薄弱,这种叙事方式更接近传统战争片中"兄弟连"的叙事框架。

影片并未刻意塑造传统意义上的核心人物,除虚构的叙事纽带——高级参谋李默尹外,其他角色均围绕剧情推进展开,每个环节的出场人物因叙事 rhythm 而成为焦点。无论是高层战略会议还是基层士兵的日常,所有角色的戏份均平等呈现,无主次之分。此种叙事策略更接近前苏联经典作品《莫斯科保卫战》的风格,整体呈现为一部恢弘的历史史诗。

我认为,《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创新之处在于成功构建了朝鲜战场与外交战场的双重叙事结构。影片在展现松骨峰阻击战紧张场景时,巧妙穿插了远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画面——前线三连战士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而张颂文饰演的伍修权则在谈判桌上与美方代表展开激烈交锋。这个叙事策略虽具艺术价值,但存在一处细节瑕疵:伍修权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资深翻译,早在红军时期就具备外交沟通能力,因此无需王传君饰演的翻译角色辅助,其个人专业素养已足以支撑外交对话场景。

电影之所以着重刻画外交战场,源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节点——在志愿军出兵朝鲜前,军队内部普遍弥漫着悲观情绪,而国际社会更是对中国的参战持观望态度。尽管首次战役的胜利令人振奋,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实力仍持怀疑态度。直至抗美援朝鲜二次战役中,志愿军以压倒性战果重创美军并收复平壤,这一历史性转折才让全球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军队的军事能力。战略反攻的胜利震撼了多方,连功德林战俘营中的国民党战俘都为之震惊,那些曾傲慢质疑的对手最终不得不承认现实。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共爆发五场重大战役,其中第二次战役以其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国际军事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第二次战役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志愿军:雄兵出击》与《长津湖》两部作品均以第二次战役为题材,展现了这一历史节点的磅礴气势。若要在二者中抉择,综合考量战役呈现的完整性、历史厚重感及艺术感染力,笔者更倾向于推荐《志愿军:雄兵出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